一、概况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1993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的第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1996年通过验收并依托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研院)建设运行,是我国土木工程安全诊治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中心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城镇安全与功能提升产业的技术需求,致力于解决建筑及基础设施领域的安全性提升、适应性调整、品质优化等关键性问题,与中冶建研院(深圳)有限公司、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中冶检测认证(上海)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共建,是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成果推广应用、新技术开发与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标准制定宣贯于一身,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能力的研究平台。
图1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工程中心聚焦区域一体化安全监测与城市更新中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两大方向进行总体布局,下设工业建筑诊治、核电风电结构设施诊治、民用建筑与基础设施诊治、文物建筑安全诊治、监检测与智能诊断、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岩土与地下空间治理与提升等7个研究领域,打造覆盖“策划-检测-诊治-改造-运维-提升”全流程技术体系。
三、人才团队
工程中心现有人员280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120人,博士38人,硕士188人,具备国家一级结构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土木(岩土)工程师等专业资质。依托中冶建研院及五矿院士工作室,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五矿首席专家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青年骨干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资助、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资助、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建设了一支由“国家级杰出人才、专职研发人员、实践应用人员”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专家引领-骨干研发-一线推广”的人才团队与研发应用链条。
四、科研条件
工程中心具备覆盖全行业各类检测鉴定和设计施工资质,协同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钢结构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构筑物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钢结构智能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建筑幕墙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冶预应力工程技术中心、中冶检测大兴试验基地等平台,形成服务中心的地域协同良好态势。拥有仪器设备1375台套,包括直读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红外热像仪、管道CCTV摄像检测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智能巡检作业机器人、搭载微型激光测振仪的智能巡检无人机和无人机机库等,可为企业和机构提供研发支撑和检测服务。
五、主要业绩
(一)科技成果
工程中心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支撑业务发展同步并举,聚焦基础性、前沿型、应用型研发,参与制定“十一五”至“十四五”国家相关领域科技发展规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计划及集团重大研发项目等重点科技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52项,累计专项经费超10000万元,突破了结构智能感知、精准评价、高效治理等方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20余项,开发了覆盖工业建筑、能源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文物建筑、地下空间的安全监测与运维智能化运维平台,构建了既有建筑从“诊”到“治”的全流程技术体系;主参编领域内标准130余部,其中国家标准30余部,提出工业建筑结构体系可靠度评定方法,并建立了建筑检测鉴定与改造加固标准体系;获得专利授权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50余项;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为国家重大工程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图2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工业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图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诊治关键技术与应用
(二)成果转化
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技术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近年来共承担工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项目1000余项,在冶金、核电、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石化领域持续保持科技研发国家队、安全保障主力军的地位,近5年还在城市更新、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数智化转型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1.既有结构性能提升,突破寿命瓶颈,保障安全韧性
在冶金、核电领域,中心研发的钢结构疲劳损伤智能诊治、安全壳结构服役性能评价与寿命预测技术、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加固等技术解决了大型工业厂房承载力不足、耐久性退化难题,成功应用于宝钢、鞍钢等30余座工业设施检测、鉴定、改造,支撑了秦山核电厂延寿20年,保障了能源设施的安全服役和国家安全。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心开创了古建筑安全鉴定、无损加固等技术,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成故宫、布达拉宫等200余处国宝级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升,守护国家文脉与文化传承。
图4 秦山一期核电站
2.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激活空间价值,服务民生需求
面对城市更新需求,中心构建了城市乐园功能转化、工业厂区品质提升与工业遗产功能再生技术体系,通过空间重组与绿色改造,实现土地价值提升300%以上。在民用建筑领域,开发的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模块化等技术已应用于北京市城六区30余个街道综合整治与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覆盖全国50万平米老旧小区改造,惠及超30万居民。
图5 北京市海淀区玉海园一里社区改造及品质提升
3.数智化健康监测平台,赋能智慧运维,引领行业变革
中心自主研发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监测与预警云平台,集成物联网感知、数字孪生与AI诊断技术,已在冶金工业建筑、核电结构及冷源设施、高层办公楼、文物建筑、桥梁等100余个重大工程中部署,为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典型工程提供了动态安全评估,实现了结构异常精准预警,显著提升了运维效能。
图6 西藏罗布林卡遗址建筑群智能化监测运维系统
(三)对外服务
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开放共享、技术推广与创新服务,推动建筑诊治技术发展,为行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主办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搭建行业顶级交流平台,设立流动科研岗位,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学者参与研究,联合培养人才,设立开放基金,支持高校博士生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协同创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均对外开放,设备使用率超100%,共享比例达50%以上;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模式,近5年实现经济效益数千万元;组织技术推广会、成果演示会及专题研讨会,提供结构健康监测安全评估与预警服务,提供采集装备、通讯装置、人工智能云平台全链条技术服务,保障建筑与基础设施安全。提供加固改造、功能优化及绿色节能等城市更新技术服务,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联系人:荣志娟
联系电话:010--8222830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13号
京ICP证13042131号